火锅巨头及时“转身”,总算暂解亏损难题。
2月24日晚间,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(下称“海底捞”)发布正面盈利预告。截至2022年12月31日,海底捞年度收入预计不少于346亿元人民币,录得净利润不低于13亿元,对比上年度净亏损约41.612亿元,实现扭亏。
对于业绩改善原因,海底捞方面表示,预期利润主要归因于“啄木鸟”计划的实施,使餐厅营运效率提高。同时自2022年6月以来,随着新冠疫情的缓和,海底捞在中国大陆及其他地区的餐厅经营表现明显好转。此外,由于注销从公开市场及以要约收购方式回购的2026年票据,海底捞获得非经常性收益3.29亿元人民币。
(资料图)
事实上,在此之前,海底捞苦盈利难已久。时间战线拉长至过往三年来看,海底捞的困境既来自于外部环境的不稳定,也源于自身战略决策的失误。
彼时,餐饮界受疫情影响不轻,一度被迫按下暂停键,对于以“堂食”收入为主的火锅行业来说,更是面临不小的挑战。而临“危”之下,更具视野的火锅头部企业,如何看见和抓住新“机遇”,从而顺应环境的变化,做出契合自身的变革?成为其考验之一。
不过,“机遇”的把握并非易事。即便作为火锅巨头的海底捞,也曾走过不少弯路,其中影响最为深刻的便是对疫情形势的误判。
据悉,疫情期间,海底捞眼中的第一个“机遇”,在于抄底。2020年,虽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海底捞,却并未因此选择停步休整,而是进一步作出扩店计划,于当年新开店544家,超过前两年新增门店数总和。只可惜,逆时而动的它,反而遭到快速扩张叠加疫情的双重影响,经营未达预期,净利润下降超8成。
很快,低迷的财报数据及严峻的环境形势警醒了海底捞,于是,这位火锅巨头调整了经营策略,不再执着于“跑马圈地”,而开始回头“减负”。
2021年11月,海底捞宣布启动“啄木鸟计划”,将于2021年12月31日前,逐步关停300家左右经营未达预期门店,其中部分门店将暂时休整、择机重开,休整周期最长不超过两年。与此同时,由杨利娟全面负责“啄木鸟计划”,持续关注经营业绩不佳门店,包括海外门店,果断采取措施进行整合,并着手重建和强化部分职能部门,恢复大区管理体系。
“啄木鸟计划”推行半年后,2022年半年报显示,海底捞经营数据得到明显改善,调整成效渐显。而此时的海底捞也再次看到新“机遇”,重启扩张,战略从2021年的“啄木鸟计划”调整为“硬骨头”门店计划。
在2022年半年报中,海底捞透露,管理层会在未来持续重新评估“啄木鸟计划”下关停门店的选址、物业条件、人员配置、经营面积、经营提升潜力等因素,在满足市场条件,保证顾客满意度,不影响现有门店经营表现及人员充足的情况下,循序渐进地选择符合重新开业条件的“硬骨头”门店。与此同时,据介绍,海底捞也不断在产品及品类、堂食服务之外的多元化餐饮服务等方面发力。
直至今日,经历过净利大降、巨亏后,海底捞通过“内服外调”,似正逐步呈现复苏之势。不过,结合疫情前2018年、2019年的业绩表现来看,海底捞盈利能力仍未完全恢复。而面向新时期,海底捞能否真正摆脱疫情阴影,蓝鲸财经记者将持续关注。
关键词: 扭亏为盈